找到相关内容16061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学与儒学

    论、本体论的的角度对佛教虚空观的有力批判。   当然,佛教的顿悟法门也具有一定的虚实统一的意义,但这种顿悟却是以迷与悟、心与法的互相否定为前提的。如慧能便曾称:“一切万法,尽在自身中,何不从自心顿现...

    向世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1983171.html
  • 死亡的艺术——慧律法师

    八万四千个舍利子,章嘉大师死后也烧出一万多个舍利子,在头顶骨上有“唵嘛呢叭咪吽”六个字,因他是修密宗法门的。 有位高僧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,这种现象如何用平常的知识来解释呢? 所以,我常说活太久不一定是好的,...或逆境,如此,才叫作修清净业。 假如说:一个修行人受到顺境或逆境的影响,烦恼还舍不下,就不能说是修净业。我们之所以说“净土法门”,就是要不执一切相;不著相就有定功,临命终时,佛来接引就不会颠倒。因此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385783377.html
  • 当代中国佛教信仰价值趋向——以上海居士佛教信仰研究为例

    是不同的价值倾向,而且更加具体。   四、佛教信仰活动的价值期待   有了信仰,但信仰活动与社会影响,才是信仰价值与品味的验证者。就个人修行来讲,佛教信仰活动形式繁多,四万八千法门只是个概数&...

    刘元春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10983768.html
  • 探述三武一宗“灭佛”

    财政造成很大压力。   唐代从经济方面反佛为由的人物层出不穷,其中以姚崇、韩愈最具代表性。天和十四年(819)唐宪宗敕迎佛骨于凤翔法门寺,供养三天。据《资治通鉴》卷24中载:“王公士民瞻奉会施,...

    则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1025383808.html
  • 《文心雕龙》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

    十四,家人密为访婚,佑知而避至定林,投法达法师。达亦戒德精严,为法门梁栋。佑师奉竭诚,及年满具戒,执操坚明。初受业于沙门法颖,颖既一时名匠,为律学所宗。佑乃竭思钻求,无懈昏晓。”从这些记载来看,僧佑是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374984203.html
  •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

    ,涤砚熏毫写意,上闻知府学士。伏念(知礼)夙缘熏习性,好天台智者所说法门,故讨寻其意,讲说其文,如解而行,不闲寒暑;忍苦忘劳,于今四十余载。盖知此教解圆行顿,理观事仪合一,而进趣于解脱之门,可保任矣。...

    王仲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415484221.html
  • 如是斋琐议

    伤》指谕。一钵广开法席,大扇迷徒,聋瞽闻之,往往解悟。   王蜀乾德初,有小军使陈(失名),妻高氏,即高骈相公诸院之孙,先于法门寺受持不杀戒二十余年。后届蜀,因与男娶妇,亲族劝令屠宰,高亦从之。旬日...

    巨赞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03284362.html
  • 佛教对推进生态文明的意义

    这种觉悟的境界,世人有不信者,有怀疑者,这说明此类众生不明佛法,懵懂世事。需要对机施教,引其入门。当然,佛法的修学次第严密、仪规严肃、程式严谨,讨论此诸多的修学法门次第内容,非本文的任务,但可明确的是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284629.html
  • 佛教与教育科学

    。   如何了脱生死?那就要获得了佛教学位(果位),如何获得果位?佛陀告诉了我们一系列的修学方法,这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。比如:四圣谛、八证道、十二因缘、三十七道品、五戒十善、六度四摄、禅净密律、等等...

    印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984639.html
  • 譬喻----佛教的善巧与美妙

    一切法,皆是有为如梦幻等,这也是指示众生悟入无相、性空、无住相、不取相境界的一个法门,故这一偈明世俗谛,也就是明缘起法。   ‘一切有为法’,有为法即依他缘起所生诸法,亦名因缘所生法,有造作性、有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285031.html